当前位置:首页
>工作动态>党群工作

学习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二十大代表风采

发布时间:2022-12-01 来源:

 

 

二十大代表风采_00二十大代表风采_01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

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

刘伯鸣——紧跟时代步伐 勇于开拓创新


 

IMG_256

刘伯鸣在工作。耿江洋摄(影像中国)

 

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第一重型机械股份公司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车间内,机器轰鸣,吊车起降,巨剪穿梭,眼前的1.5万吨水压机足有六七层楼高。一旁,刘伯鸣正在有条不紊地指挥这台“庞然大物”,脸颊被滚滚热浪炙烤得通红。

自1990年至今32年间,从一名普通技术工人成长为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刘伯鸣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初心。”刘伯鸣笑称“自己就是一个打铁的”。他清晰记得刚入厂时,老一辈劳模对年轻工人的谆谆教导——“我们是一重人,打铁就要打到最好”。这些年来,刘伯鸣与他的团队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他所在的水压机锻造厂,承担着核电装备、石化装备、高端装备等大、特、新锻件产品生产任务,经他手打的“铁”,如今已成为国之重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传承劳模和工匠精神,既要弘扬优良传统,又要紧跟时代步伐、勇于开拓创新。打破国外垄断,实现超大锻件国产化是国内锻造业必须直面的重要课题。”多年来,刘伯鸣潜心钻研,先后攻克90余项重大产品锻造工艺难关,填补国内行业空白40项,出色完成三代核电关键部件、世界最大715吨核电常规岛转子等20余项超大、超难核电产品锻造任务。刘伯鸣在多项关键技术领域的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锻造技术的空白,也打破了核电关键锻件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

平日里,刘伯鸣的劳模工作室是厂里除车间以外最热闹的地方。他和徒弟常常因为一个技术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我要将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人,带出更多高水平的技能人才。”师傅全力“传帮带”,年轻的工匠进步飞快。如今,刘伯鸣的徒弟张欣宇已是厂里最年轻的副班长,师徒二人还被黑龙江省总工会授予“好师傅,好徒弟”的光荣称号。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一重考察时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中国要发展,最终要靠自己。”牢记总书记嘱托,刘伯鸣从未停下技术创新的脚步。“自主创新是挺直中国制造业‘脊梁’的关键,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打造出更多国之重器,是我的职责所在。”刘伯鸣说。

 

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旦增顿珠——刻苦钻研 冲锋在前

 

IMG_256

旦增顿珠(左)和工友讨论业务。

生产统计员、仓库保管员、水泥操作员、生料操作员……从一线员工到公司副总经理兼制成车间主任,旦增顿珠开拓创新,助力西藏高争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连续多年实现经济效益和职工收益双丰收。

制成车间是水泥生产的最后一道质量关卡。担任制成车间主任以来,旦增顿珠牵头完成多项生产工艺及设备技术改造,使公司设备运转率逐年提高。“不管是紧急生产任务还是抢险抢修,他都带着党员突击队冲在最前面,是带领我们干事业的‘领头羊’。”公司设备部部长周杰说。

2015年,旦增顿珠创造了磨机单台系统运转率100%的历史纪录,当年就为公司节约设备维修费100多万元。

2017年,旦增顿珠了解到,车间内有扬尘和积灰现象。“这不仅会影响环境,工人们清理积灰费时费力,设备故障率也会增加。”于是,他带领工人讨论技术革新方案,在车间里一干就是20多天,不仅解决了扬尘积灰问题,而且减少了电耗。

2018年开始,旦增顿珠对制成车间设备工艺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设备跑冒滴漏现象减少,员工劳动强度降低,减少了系统故障点,提高了运转率。

2020年6月,在保证运转率达到98%的前提下,公司生产水泥40万吨,刷新了公司成立以来月度水泥产量的纪录。

旦增顿珠常说:“行之有效的车间管理制度是竞争的需要,也是公司自身发展的需要。”旦增顿珠先后修订完善《制成车间岗位制度》等内部制度,采取完善激励机制、实施内部绩效考核、厘清岗位职责等方法,提高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安全生产永远在路上,只有进行时,没有休止符。我们每天要召开一次内部安全会议,对每个班上的人员进行岗前5分钟教育,使员工清楚本岗位的安全常识,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旦增顿珠说。通过强化落实安全责任,公司制成车间连续6年安全生产零事故。

旦增顿珠202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6月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如今,已是公司副总经理的旦增顿珠正在思考公司未来的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瞄准行业领军企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旦增顿珠说。


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武钢——把绿色能源送到千家万户

 

IMG_256

武钢在接受媒体采访。 新华社记者 王菲摄

 

“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达坂城地处新疆乌鲁木齐东南方位的天山豁口,风力强劲。上世纪80年代,达坂城的戈壁滩上建起风电场。

1987年,武钢主动放弃教师岗位,来到达坂城风电场做技术员,后来成为风电场场长。“风电作为新能源,发展有前途,我想挑战一下自己。”武钢说。

当时,达坂城风电场只是一家小企业,固定资产仅300多万元,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武钢虽是场长,但电气、液压、机械等各式工种,样样都得学、都得干。迎着大风爬风机,是他每天的必修课。

1989年10月,在陆续引进13台风力发电机之后,新疆达坂城风电一场正式落成。

那时,风机都是进口的。在风电场工作,主要任务是保障安全运行。但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保证风机正常工作不是一件易事。狂风、沙尘暴是家常便饭,风力有时可达10级以上。往往一场风暴过后,就有风机不转了。故障若复杂些,大家就束手无策了。

武钢和同事、同行一起,反复钻研,从螺栓到塔架、叶片、齿轮箱,再到风机控制系统,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55千瓦、120千瓦、200千瓦和300千瓦的风电机组相继问世。2001年,新疆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武钢被任命为公司总经理,后又担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武钢热心公益事业,推动成立“金风公益基金会”,带领公司参与各项公益活动;连续6年在20个省份开展“风润中华”乡村教师培训公益项目,累计培训乡村教师1000余人,惠及学生8.1万余人。

今年6月,武钢光荣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要为碳中和做出自己的贡献,要把绿色能源送到千家万户。”对于未来,武钢充满信心。

 

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

洪家光——“为中国品牌中国速度作贡献”

IMG_256

洪家光在车间用卡尺测量加工的工具零件。 新华社发

 

工装制造车间里,机器轰鸣,火花飞溅。“刀具要磨削得极其锋利,车工具时要眼疾手快,微量地观察和进刀。”洪家光屏气凝神,正在加工用于航空发动机零件的工装工具。

1979年出生的洪家光,是中国航发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有限责任公司高级技师。从普通技工到车工、数控车双料高级技师,再到企业内聘的高级制造工程师,从业20多年来,他精益求精、努力钻研,先后完成200多项工装工具技术革新,解决300多个工装工具技术难题。

在洪家光看来,车工的一项关键技能便是磨车刀,许多高精度的零部件没有现成的刀具,他就从最基础的技术做起。白天工作之余,他上手练磨刀;晚上回家,他看书琢磨。为了研究不同刀具的特性,他曾花3个月时间跟不同师傅学习,练习磨出上百把质量好、精度高,不同功能和材质的刀具,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的心得笔记已有几万字。

“真正的工匠不仅要坐得住‘冷板凳’,还要能精益求精,巧思创新。”洪家光说。航空发动机是航空器的心脏,其高速运转时,不能有任何偏差,近千片不同的叶片必须做到与叶盘完全精准对接。

经过5年1500多次探索尝试,洪家光和同事一次次观察、记录、比对、调整,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煎熬,终于成功突破了毫微之差,研发出航空发动机叶片滚轮精密磨削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去年洪家光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他的视频教材《车工技能操作绝技绝活》,先后为行业内外2000余人(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

以洪家光名字命名的“洪家光劳模创新工作室”“洪家光技能大师工作站”,承担起了“传帮带、提技能”的职责。在他与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工作室申报并获得31项国家专利授权,完成创新和攻关项目84项,成果转化63项。

毫厘之间守初心。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洪家光对自己的要求更加严格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继续带好头、做榜样,创新实干,为中国品牌中国速度作贡献。”洪家光说。

 

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特档技术主管

唐笑宇——求精争当先锋 创新攻克难题

 

IMG_256

唐笑宇正在组织协调生产。 吴兆军摄(影像中国)

 

“再有4分37秒就到出钢时间了,大家密切注意操作规程!”9月9日上午8时,河钢集团邯钢公司邯宝炼钢厂转炉平台上,猩红的铁水奔流,璀璨的钢花飞溅。操控平台前,邯宝炼钢厂特档技术主管、转炉车间副主任唐笑宇紧紧盯着生产技术参数,下达工作指令。

一身褪色的蓝灰色工装,一副近视眼镜,唐笑宇笑容憨厚。从一名普通炼钢工,到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从业14年来,唐笑宇当先锋、作表率、练本领、攻难题,把报国理想写在炼钢炉台上。

2008年7月,唐笑宇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来到邯钢成为一名转炉车间普通上料工,他暗下决心,要成为全厂最好的炼钢工。

学中干、干中悟,唐笑宇仅用两年时间,就成长为全厂最年轻的转炉炉长。他带领班组开展提质增效攻坚行动,在全厂12个炼钢小组中夺得第一名,并创下连续10个月未出现一炉钢水成分超内控的纪录,至今全厂无人超越。

谁也没想到,炉长干得好好的,唐笑宇却转岗做起了工艺技术员:“辞去炉长,一年奖金要少一两万块。但当炉长,只能带动一个作业班。我想掌握先进技术,并推广到整个生产线去,创造更大价值。”

当时,少渣法冶炼工艺尚无成功应用于200吨以上大型转炉的先例。唐笑宇查资料、问专家、做试验,成功摸索出新路,仅石灰消耗一项,就为每炉钢节约成本3000元。随后,针对少渣冶炼初期转炉炉衬蚀损严重的问题,他又探索出“高温、高氧炉渣溅渣操作法”,不仅维护了转炉炉况,每年还可为企业增加2000余万元的经济效益。

2018年,唐笑宇光荣入党。转炉车间组建了党员攻坚突击队,唐笑宇毫无保留地向大家传授技术。在第十二届世界模拟炼钢挑战赛总决赛中,唐笑宇从50多个国家的1515名选手中脱颖而出,以领先亚军4.29美元/吨的成绩摘取职业组冠军。“只要心中有梦想,人人都可以成为冠军。”唐笑宇激励年轻同事,要把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为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一项项荣誉记录了唐笑宇奋斗的足迹。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是荣誉,更是沉甸甸的责任。去年以来,我们研发生产高品质电工钢、汽车座椅滑轨用钢等7个高端产品,大步挺进国内外市场。”唐笑宇表示,一定会履行好代表职责,继续攻坚克难,为祖国炼出更多高端钢、精品钢、争气钢。

 

中国通号西安工业集团沈信公司电器中心调整三班班长

柯晓宾——精进工艺 保障高铁安全

 

IMG_256

柯晓宾在公司电器中心车间。 新华社记者 杨青摄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工业集团沈阳铁路信号有限责任公司电器中心继电器车间,工人们正在忙碌。一名女工手持调整钳,上抬下压、里扳外掰,时而摘下衔铁用木槌敲击,时而用简易硬塑料板齐一齐接点座。很快,继电器调整完毕。

她就是沈信公司电器中心调整三班班长柯晓宾。80后的她潜心钻研技艺,成为调整线上的业务骨干,获得“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

铁路纵横交错,高铁千里奔驰。如果把信号控制系统比作高铁的“神经中枢”,数以千万计的继电器就是一个个“神经元”,是高铁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继电器块头不大,调整工序的难度却很大。

继电器的人工调整精确度很高,调整接点间距需要控制在0.05毫米到0.1毫米之间,调整触片的力度要控制在200毫牛左右。柯晓宾解释:“扯断一根头发的力度大约是1800毫牛。”

为调整好继电器,柯晓宾一遍遍练习。她在工作台放上秒表,调整一台继电器的时间,从一个月缩短一分钟,到半月再缩短一分钟,变为一周又减少一分钟。半年后,柯晓宾成为同期中第一名上线、独立生产的信号调整工。十几年来,她手指间的水泡磨成了老茧,调整愈发熟练。

柯晓宾总结优化调整工艺,完善技法,让调整工法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几年来,她带出50名徒弟,其中有3人获评全国技术能手、7人获评中央企业技术能手……如今,柯晓宾劳模创新工作室已成长为火车头劳模创新工作室、辽宁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目前,工作室攻克生产疑难问题项目29个,取得创新成果40余项。

“坚持做一件事情,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做到最好。”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柯晓宾表示将继续坚守初心、不断前进。

 

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

潘从明——千次实验 终成高效炼金

 

IMG_256

潘从明(右)在生产现场指导职工进行实验。 新华社记者 马希平摄

 

潘从明是金川集团铜业有限公司贵金属冶炼分厂提纯工序工序长,工作26年来,专注于贵金属清洁、提取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应用。“我的爱好就是我的工作。”潘从明说。

贵金属是精密电子、航空发动机、燃料电池等高科技产业的关键基础材料。

我国贵金属资源储量占全球的比例较低,很大比例的贵金属是从废弃矿渣里提炼出来的。“金川铂族金属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比例较大。金川人的使命,就是保障国家战略贵金属基础材料供应。”潘从明说。经过潜心研究,他系统性改进了贵金属提纯技术工艺,使金川贵金属产品连续35年保持99.99%纯度。

镍阳极泥是提取铂、钯、铑、铱等铂族金属的主要原料之一。如何清洁高效回收镍阳极泥中的铂族金属,一直是个难题。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潘从明吃住在实验室,120多个日夜,累计开展2000多次实验,全身心投入“镍阳极泥中铂钯铑铱绿色高效提取技术”的研发。历时4年多,最终于2014年完成了整套工艺研发,并实现工业化应用,解决了传统工艺中原料适应性差、资源利用率低、清洁性差等问题。2018年,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组织专家鉴定,该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潘从明带领团队开创了一系列新工艺,以“高效分离”“深度除杂”“快速提取”等为关键,使铂族金属生产线年产能由400公斤提升至4500公斤以上,铂钯单位加工成本降低60%以上,职工劳动生产率提高70%以上。

针对几十种杂质元素共存的铑铱物料,潘从明跳出传统工艺思路,经过上千次实验,最终开发出一套回收率高、加工成本低、生产周期短、环保性能好的复杂铑铱物料分离精炼新工艺,使铑铱生产周期缩短了62.5%,单位加工成本降低55.9%。

功夫不负有心人,潘从明主持完成的项目获得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7年、2018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科学技术二等奖。

当选党的二十大代表后,潘从明劲头更足了。“大量汽车、电子产品、石油催化剂等进入报废高峰期,各类二次资源中的贵金属就是一座移动的‘城市矿山’,我要抓紧钻研,努力做得更好。”潘从明说。

 

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马玉山——做好一个阀 为工业强基贡献力量

 

IMG_256

马玉山(右)与技术人员交流。新华社记者 杨植森摄

 

“只要我们时时刻刻在创新,就能始终挺立前沿。”在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的吴忠仪表有限责任公司车间展示区,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玉山指着一台黄色球形阀门装置告诉记者。

这台为大型天然气管道工程项目研制的“大口径轴流式调节阀”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主要技术参数和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是吴忠仪表继2017年承担“超大口径调压装置国产化”项目后,又一次承担长输管线关键设备的国产化重点课题并取得成功。

1991年,马玉山大学毕业后,进入吴忠仪表厂工作,成为车间见习工人。“是金子总会发光。”马玉山坚信。

扎根吴忠仪表31年,马玉山专注控制阀产品设计和技术攻关,带领企业科研团队攻关国家重大课题,解决了制约流程工业自动控制装备国产化的诸多技术难题,带动我国控制阀行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幅进步。

马玉山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带领吴忠仪表取得专利440多项。其中,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成套技术创新开发及产业化、高端控制阀关键技术自主创新和产业化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2021年11月,马玉山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探索钻研,马玉山带领吴忠仪表不断突破,研发出高参量调节阀、高端特种球阀和高性能蝶阀等系列高端控制阀,攻克了深水控制阀、超低温控制阀、压缩机防喘振阀等关键技术难题。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煤化工领域及高温、低温、高压、强腐蚀等极端条件工况场合,并在煤化工关键控制阀、大口径核电站控制阀、深海石油钻探和西气东输主管线控制阀生产等应用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装备是工业的基础,只有把工业装备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提高应对国际竞争的能力。作为党的二十大代表,我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要继续为工业强基、制造强国贡献力量。”马玉山说。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